在爸爸妈妈们眼中,不少艺术门类讲究的是童子功,由于婴幼儿阶段的艺术熏陶成效明显,而且见效也快,父母比较容易被孩子阶段性的成就而激励。但这类课程在孩子进入学校乃至成年之后的后续成效,却极少有人去研究和关注。
事实上,不少孩子在婴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因为爸爸妈妈灌输得多、启蒙得早,总是表现出所谓的艺术天分,但进入初中阶段,很多天分就渐渐丧失,而进入高中阶段,后劲不足的问题彻底暴露以至表现为很平庸。在婴幼儿教育中,如此的案例比比皆是。
陈先生从小就把女儿送去各种艺术辅导班学习,还在婴幼儿园期间,孩子就先后参加了国画班、合唱班、讲故事班、主持人班等海量兴趣班,当时女儿也确实能歌善舞、能说会道,但进入学校教育阶段她却出现了成绩平平的现象,致使孩子信心不足。
如出一辙,叶先生的小儿子在学龄前就被送去参加诗歌兴趣班,这使孩子可以熟练背诵很多唐诗,10以内的加减法口诀也都掌握了,但进入小学之后,孩子的记忆力却并不如想象中好,反而落在了别人之后。
有研究显示,学龄前是儿童基本思维能力的窗口期。正如3岁前是儿童获得语言能力的重点期,8岁前的这期间决定着儿童的智商水平在遗传原因确定的状况下后天进步到什么程度。如此的机会是唯一性的,用一句俗语可以很形象地表达这种关系:过了这村,没了这店。然而常识、技能、艺术细胞的开发,却是可以在生活中的任何阶段进行,而且会伴随个体的成长和智商的提高,在肯定的阶段表现出更快、更强的学习力。这就是为何大家时常能看到演奏能力较强的孩子,但真的成为艺术家、钢琴大师还要后天很多的勤奋的学习。
在父母看来,这种资金堆积出来的超前,为的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然而教育专家却觉得,这是婴幼儿教育富营养化的典型表现。家庭教育专家乐善耀提出,在家庭消费中,父母对孩子教育方面的投资最大,有时也最浪费。对孩子教育投资无限度,已经致使婴幼儿教育在过剩中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