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是国际儿童图书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鲜有父母了解这个节日,有阅读习惯的孩子很少。在全民阅读年代的背景下,孩子们缺的不是书,而是阅读的环境和时间。
孩子阅读的时间到底到哪里了?记者调查发现,小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大多数由爸爸妈妈来支配,爸爸妈妈的阅读意识和阅读习惯直接影响孩子。
“我家两个孩子,一个上小学四年级,一个上小学二年级,一人一个iPad。”3月31日下午,在浙江杭州学军小学门口,全职母亲任女性说,“我的孩子以后一定不会成为作家,看不看书全看孩子自己,不过基本没时间。”她告诉记者,孩子平常更喜欢打游戏,“上一天学这么累,晚上一定要轻松一下,如何还会去阅读?”
父母的表率同样影响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女儿放学后我会陪她去图书馆。”叶女性说,从女儿小时候就重视培养她的阅读习惯,“自己再忙,天天都会抽出一个小时陪女儿阅读,从绘本到绘画书,再到目前读的名著,双休日总会有半天一块呆在图书馆。”据叶女性说,女儿有空的时候就会看书,由于已经形成习惯。
采访中,不少父母向记者表示,更多关心的是孩子的健康和学业,而父母眼中“学业”并不包含课外阅读。一些比较看重阅读的父母说,家给孩子买了各种书本,孩子就是没时间去看。
学校是孩子阅读一个要紧场合,老师对阅读的看重和引导,一定量上影响着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记者获悉,学军小学开设了专门的阅读课,通过设立图书阅览室、借书角等方法鼓励孩子扩大阅读量,培养阅读习惯。在教学楼的每层显眼处,都会张贴“好书推荐”的海报,让学生第一时间获得新信件息。即使这样,产生的成效依旧有限。
下午4点,记者来到学军小学教学楼的图书阅览室,小学三年级三班的20多名小学生正在上阅读课。记者看到,孩子在阅览室嬉戏打闹、写作业,值班老师坐在书桌前批改作业,并没引导学生怎么样阅读。
忙着低头写作业的丁洁洋告诉记者:“不少作业我需要在课间写完,不然来不及。放学后,游泳2小时,拉小提琴1小时,然后还要写作业,写完差不多就该睡觉了。”
经几个孩子赞同后,记者翻看了他们的书包:语文、数学、英语、试题……每一个书包的内容构成基本一样,都被教科书和辅导材料占据着,根本容不下课外读物。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杨鹏觉得,出现这一现象是什么原因从根本上讲是国内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的问题。虽然目前愈加倡导素质教育,学校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方面也下了非常大力气,但不少地方教育观念还是急于求成,特别在高考考试的重压下,应试教育得到根本性转变并困难。
除此之外,伴随新媒体、新技术的进步,孩子的注意力更多地被iPad、手机和网游吸引,假如父母不加引导,孩子自控能力比较差,容易沉溺于游戏中,从而挤占学习和阅读时间。
杨鹏说,孩子的阅读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不肯定非要传统意义的念书,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提升孩子的阅读兴趣,譬如举办古诗词的朗读比赛,参加文学短剧的表演,观看由名著改拍的动画片、电影等,寓教于乐,让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到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