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孩子并没什么不同,为什么三年、六年、九年成长之后就产生了非常大的差异,走出了不一样的道路?这个差异就是由家庭导致的。
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千万不要觉得上名校才是决定一生;夫妻关系永远第一要紧,千万不要把孩子放在第一位,但凡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等待这个家庭的多半是悲剧;永远要维持交流,父母的言行会干扰孩子的一生;孩子的任何缺点和优点都与父母有关,不知道孩子就没成功的教育。
别把我们的梦想附加给孩子的将来
家庭教育的确是全社会都很关注的。前两年我谈过一个看法,中国自古以来从来没像今天一样这样看重对孩子的教育。所谓的看重多多少少有一些扭曲,但总体来讲,每一次有关家庭教育如此的活动,可以看到座无虚席,这反映了大家社会的一种心态。但,正是因为对家庭教育的高度关注,也使得今天的教育产生了许很多多过去还没产生过的问题。每一个马上当爸爸妈妈或者已经成为爸爸妈妈的人都对马上出生或者马上长成的孩子有着许很多多的需要,有着许很多多的梦想和许很多多的期望。
譬如说,我见到了不少目前所谓的“胎教”,怀孕之前应该注意怎么样调理父母的身体,就是为了孩子以后的出生有一个更好的生理方面的基础。孩子生下来将来大家对他有不少梦想,譬如大家期望孩子以后成为科学家、外交家、世界首富、歌星、球星、明星、高考考试状元,大家也期望孩子健康、快乐、豁达、彬彬有礼、风趣幽默、举止文雅等等。恕我直言,不少目的对父母来讲达成的可能性非常小非常小。今天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当大家开始做父母之后大家不少的梦想,不少的关注是一生不可能达成的,是虚幻缥缈的。大家中国父母和西方父母相比最大不一样点就是大家没办法同意大家的孩子以后可能是一个普通人,但,对绝大部分家庭来讲,这就是现实。
于是,大家为了追求那些我觉得虚幻缥缈的目的,就产生了许很多多大家今天看着本不应该产生的现象。大伙可能听说过目前奥数已经开到了婴幼儿园,婴幼儿园已经开始分快慢班。所以今天大家社会上有更多的现象说明,大家愈加重视的是“抢跑”。其实生活是一场马拉松,大家可能都看过马拉松比赛的场景,其实起跑的时候哪个站在第一排、第二排根本无关紧要。甚至跑完了一万米哪个在1、哪个在第二也不可以决定哪一个就是最早达到终点的。但,今天许很多多的父母都在拼命的“抢跑”。没哪一个国家的父母,像今天中国学生的父母这样的沉迷“抢跑”。
请鼓励你的孩子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
回想起来大家30多年来靠抢跑培养了这么多尖子学生、竞赛的获奖者、金牌得主,可大家并没看到当初大家期望的从他们之中产生不少科学范围的大师,至少目前还没。所以大家每一个人对我们的孩子都有如此的过程,开始生的时候有不少梦想,期望孩子上一个好学校、有一个好成绩,慢慢大家的期望渐渐降温。大家期望这个孩子可以正常毕业、升学、就业、以后可以成家、生儿育女、生活稳定、工作稳定、别下岗。可以在3、四十岁的时候身体健康、家庭和谐、进入老年期望孩子孝顺最后你不可以动的时候,所有刚开始的梦想都没了,那时候的梦想就是他能在我的身边给我倒一杯水。
其实大家每一个人心路都是如此的一个过程,最开始有特别高的崇高的理想,但最后当大家已经垂老的时候,才真的了解其实大家有时候的培养都是不正确的。我一直不觉得强化练习能培养出大家所谓的成功的人,当然成功没一个唯一的规范。有句话是,“行行出状元”,我理解就是无论采取对哪种人群进行统计分类的办法,最后得到的结果肯定是正态分布的。一个出色的厨子可能不是一个出色的数学家,反之,也是如此。无论大家如何对人进行分类统计肯定是正态分布的,大家所谓的最成功的人肯定是极少数的。绝大部分是平时的。但,平时的人就没幸福吗?难道大家是一个普通人就没普通人的幸福吗?大家普通人就没权利谈幸福吗?其实大家今天看到很多的人是普通人但他们生活非常乐观、非常幸福。
怎么样与孩子交流应该被当作一门艺术
在交流这个问题上,请每一位父母都考虑一下,大家有丰富的话题吗?有丰富的表达方法吗?在交流的时候,想过交流的方法和艺术吗?除去学习以外,有没其他的交流话题?大家是不是过去向孩子说过如此的话:“孩子只须把分数搞上去,别的你什么都不需要管”。大家想培养一个有责任感的孩子,可当你说这句话的时候,责任的教育已经彻底的扔掉了。什么都不需要管,哪来的责任感?就会出现油瓶子倒了,孩子都会视若无睹的状况。在孩子遭到挫折的时候也会无言的方法更有效。不需要怎么说,上去拥抱一下他,拍拍他的背、他的头,其实孩子学习问题上,父母帮不上什么忙。这种无言的动作孩子全都可以理解。
在不少状况下,大家可以采取一种更艺术的方法。譬如大家有一个老师,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他的孩子做了一件好事,从超市购物手里拿一样东西没结账,等到停车点上车的时候忽然想到这个东西没结账,其实他拿走了也无人了解这个事情,但父母觉得这是培养孩子好品质的要紧机会,所以让孩子把钱送还给了超市的收银员。孩子做完这件事情后,父母没一句口头表彰,但整个晚上,爸爸妈妈都表现得特别高兴。其实这种氛围孩子可以感觉到,这就是对他的一种最好的奖赏。
有时,交流需要一些机会。我讲北京四中的一个案例。刚刚赵老谈到,父母和孩子亲情的淡薄,大家在若干年前过去采取一种方法,在军训的时候,大家让每个父母给军营中的孩子写一封信。军训差不多为期十天左右,大家让这封信统一在第四天的时候交到学校,然后大家争取第四天或第五天的时候让每个孩子读到父母给他写的信。大家对父母说,不可以以我太忙没时间写为理由,假如全班同学就你的孩子没信,你的孩子可能非常失落。平常父母不想谈的羞于开口的话都可以在信里写出来。为何选择第四天或者第五天,由于绝大部分孩子这几天离开爸爸妈妈、离开家,尤其是军营特别苦的环境,他已经开始产生对家的想念心情。在这时父母的一封信可以深深的进入他的心中。几乎没学生看到信不落泪的。这就是一次非常不错的交流。我讲这个例子是想说交流大家应该选择一种方法,选择一种场所,选择一种心理,选择一种机会。
宽容对待孩子做到“眼里可以揉进沙”
我过去在网上读过一个故事,讲的是芬兰的一个孩子子在十岁那年,为家做了一点事情,他可能感觉需要有一些回报,于是就写到,“取回生活用品20芬尼,把信件送到邮局10芬尼,在花园里帮大人干活20芬尼……”假如你的孩子忽然有一天给你一个如此的纸条,你会作何反应?大家的中国父母也会会暴跳如雷。而这个母亲看到这个账单没怎么说,把钱放在那儿了。孩子拿到钱的时候,看到母亲给他写的另一个账单:“彼得欠母亲如下款项:为他在家过的10年幸福生活0芬尼、为10年的吃喝0芬尼,为他生病时的护理0芬尼,为他一直有个慈爱的妈妈0芬妮……”我感觉这就是一种艺术。我觉得,现大绝大部分父母缺少如此一种教育艺术。
大家有时候会说:“老师,我把孩子交给你了。你打他、骂他都行。”这反映了父母的一种心态,在推卸自己应该担负的角色。在有时候,父母小题大作,儿子接到了一个女生的电话,母亲或许会拿起电话在旁屋监听,或者一个女生接到男生的电话,不少父母立刻跟老师反映,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限制这个孩子电话、通信的自由等等。其实这都是过于敏锐。
大家学校的老师过去跟我说过一句话,我把这当成一个尤为重要的一个教育原则。他说:“校长,我目前了解了,做教育有些时候就是要双眼揉沙子。”我感觉这是教育的一种宽容,大家要相信孩子能把这个事情想了解,能从这个事情中悟出一些道理。
爸爸妈妈怎么样更好地与孩子打造情感纽带?
网上有一篇我写的文章,文章的看法是,千万不要把孩子看的比你的生活伴侣愈加要紧。在我看来,夫妻关系是第一要紧,正由于有了结实的夫妻关系,才有了结实的家庭,有了结实的家庭,孩子才会有一个正常、好的成长环境。后来那篇文章有不少人给我打电话,看完了改变了他们的价值观。由于不少父母把孩子放在第一位,最后致使家庭很多矛盾的产生。
一次父母会上,我谈这个看法的时候,我谈的是大家要有足够的时间跟孩子家人在一块,有父母说我的工作天天就是应酬,晚上都在外面吃饭,极少回家吃饭。我说我不觉得任何一顿饭都要在外面吃。在这儿我坦白的跟大伙说,我在其他的事情都不会说谎,只有一件事情或许会说谎,就是其他人给我打电话在外面吃饭的时候我会说“对不起,今天晚上有安排”,其实,这只不过借口,我觉得和谐的家庭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一家人厮守在一块。
我觉得,家庭教育不要把它过于艺术化、也不要过于技术化。一个和谐的家庭、一个和睦的家庭非常重要。有了和睦的家庭,孩子在家庭中可以非常自然、非常幸福的成长。我相信孩子的教育肯定是成功的。至于是否那样早的学更多的东西,我的建议是期望父母不要重视“抢跑”。期望今天可以愈加理性的来对待家庭教育,对待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