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上小学,不少父母多少都会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但你可能不了解孩子早期的成绩,尤其是小学的成绩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实在是无关紧要,父母千万不可过分的看重这个分数的高低。
从理论上讲:
0-6岁阶段,是儿童的好习惯(包含心理习惯和行为习惯)形成的重点期!同时也是儿童各项能力的进步黄金期,其中最为要紧的就是学习力的进步,这种看上去复杂的学习力,却可以用一种能力的进步培养出90%以上:即阅读能力!但阅读能力,需要两种条件才能进步起来:第一是持续性和连贯性,即阅读习惯的培养:要天天固定有阅读时间,而不能喜欢就读读,不喜欢就不读了,如此不会有好习惯的培养;第二是阅读量的累计,一般婴幼儿一年的阅读量要达到50-100万字才能使这种能力萌芽!
6-12岁阶段,是阅读能力(即学习力的基础)长足进步的最黄金时期,这六年,可以说,什么都没大量阅读、大大提升阅读能力的进步更为要紧。一个孩子的聪明才智,好似种子,需要条件才能发芽成长。这个条件就是大量阅读和动手工脑的游戏方法!假如一个孩子从没读过一本好书,甚至从没读过一本超越10万字的书,而是把很多时间都投入到学校课本和很多作业里去了,那样这个孩子的天分聪明就被饿去世了!
一般而言,一小学二年级孩子每年阅读量不可以低于100万字(正常是100-200万字之间),二小学三年级每年不可以低于200万字(正常是200-300万字之间),四五小学六年级每年不可以低于300万字的阅读量(正常是300-500万字之间,有些阅读量大的孩子可以每年达到1000万字以上)。
6-12岁小学阶段的孩子,不能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课本和作业里,是由于小学课本的单一性和肤浅性,远远难以满足一个孩子的大脑成长的需要。只有博览群书、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经典,广泛涉猎百科知识书本(如天文、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生物、哲学、艺术等等百科常识),才能让孩子的智慧不断成长,最后形成一种强大的进步能力!孩子本已经全天在学校跟着老师听课、做题,晚上还要加班完成很多的作业,如此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好似入海捞针,实在得不偿失。不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遍读名著好似满山种树,最后收成的是一片森林!其成效远高于入海捞针,即使捞到了也只不过一根针。
之所以说,小学阶段成绩具备非常大的欺骗性和不真实性,是由于孩子把全部时间都投入到课本和作业里去了,自然就没时间很多念书,而这好似丢了西瓜捡芝麻。如此的投入即使考了高分就算是满分,对孩子的将来而言都是一种巨大的损失!这种损失到了初中就开始显现出来,不少中学老师都了解一种奇怪现象:那些小学阶段单单靠投入全部时间和精力夺来高分的孩子,升入初中后成绩降低飞快,这类孩子越学越累、越学越不会学了;恰恰是那些小学阶段成绩平平、但博览群书、见多识广的孩子们成绩上升力量强大、后发制人、潜力无穷!高中这样的情况更为紧急!进入社会后,当需要工作能力而并不是成绩单来评定一个人的进步时,这种分化就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程度了!
所以,不少父母在孩子小学阶段非常重视孩子的成绩,甚至有时会被一些老师天天都在强调的分数所迷惑,不舍得孩子花更多的时间去念书和玩,觉得是费时!可是,当孩子好似小苗一般营养不好的而缺少成长力量,到了中学阶段前进乏力时,父母只能抱怨孩子怎么样怎么样,却不了解正是自己一手导致了孩子的短命高分和智慧营养不好的。小学阶段的成绩必须要平静一些、含蓄一些,不要追求分数的高低,要更重视为孩子后面的成长做好充足的筹备!
生活好似花朵:
小学阶段是植株成长刚打花苞(打基础)
初中是含苞待放(努力进步)
高中才是怒放的阶段(冲刺高考考试)
大学却是新的更高中一年级轮回的成长过程:更多的博览群书和广泛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打下进入社会的基础),20-30岁走向社会后,植株拔节成长、刚打花苞(做社会的学生),30-50岁是含苞怒放(经验丰富、精力旺盛、创造社会价值,把灿烂和芳香绽放出来!),50-70岁是结子阶段(生活的收成季节)!
所以,做爸爸妈妈的,为了孩子的长久进步和将来更大的成长力量,请勿过分在乎孩子小学阶段的成绩,而是把目的放在孩子的基础进步和能力、习惯培养上,才真的事半功倍,并让孩子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