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早教的问题,伴随婴幼儿园开学又开始沸沸扬扬了。这也难怪,前面出了个10岁就考取大学的张炘炀;紧接着后面又来个3岁做老师的申统麾。有如此两位神童的典范,爸爸妈妈们的心又开始动了:其他人家可以做到,为什么大家家就不可以。于是一场老生常谈的话题就如此开始了。
14日,好网的网友也出了个关于早教的贴子,虽然楼主说得有的隐晦、含糊,但最后一句话终于点明了贴子的要旨:“等热潮冷却时,大家会发现教育需要系统的被解决,而不止是一周一次或几次的班所能达到的。”
前些年时尚一句“永远到底有多远”,假如大家拿来用在早教这儿是否可以说“早教到底要多早”。人民网昨日头条,恰巧是这个标题,文章非常有意义。
超前识字、学算术、外语就真能塑造“神童”吗?那些在“早教”路上奔波的爸爸妈妈们,你在教育与快乐中找到平衡了吗?可能你感到孩子已经失去了不少?
调查显示,3~6岁的孩子七成以上都参加过各种培训机构。一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海量爸爸妈妈围着孩子的“早教”忙活着,除常规入托入园外,在空闲时间不少爸爸妈妈还把孩子送进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于是,孩子在1岁内开始学认字,3岁内开始学外语,最极端的例子就是某地一名3岁半的女生已识字4000个,成为婴幼儿园的“特聘教师”……
“神童”爸爸妈妈说“神童”教育:顺其自然非常重要
郑州3岁的婴幼儿园老师申统麾
9月2日上午9时许,郑州南阳路太极公馆金拇指高等婴幼儿园蒙式班传出稚气的念书声。念书者是一名仅三岁八个月的女生。小姑娘席地而坐,一群孩子围坐在她的周围,静听着小姑娘朗读的《乌鸦和狐狸》故事。小姑娘叫申统麾,是这个婴幼儿园刚特聘的小老师。这个“老师”与“学生”年龄一样大。
一个三岁半的女生已将一本收有近4000多个汉字的《小学生规范字典》上的所有汉字识完。本该上婴幼儿园的年龄,爸爸妈妈却感觉上婴幼儿园会耽误孩子;上小学吧,算术跟不上,年龄太小,小学也不可能收。女生该如何教育,一时难住了爸爸妈妈。认这么多字的孩子是如何培养出来的?大家是否应该刻意创造这种专长孩子?这种专长孩子以后该如何进步……
成长历程:“小统麾没出生时就爱听念书、听音乐,出生后对文字、音乐特别敏锐。”
孕中胎教:天天坚持一段时间让胎儿听《爱心胎教音乐全集》;一直从事雕刻工作的周春娥还时不时地在我们的肚皮上用手指写字。
1岁4个月:认识第一个汉字“福”。从“人”“手”“口”开始,天天学两个字,后来天天学15个字。
1岁7个月:识1800多个字。优生专家送《哈佛女生刘亦婷》。爸爸妈妈决心再造一个“哈佛女生”。
妈妈的忧虑:
“孩子这么小就会识这么多字,人家都说是‘奇才’,说让好好培养上中科大少年班。可我近期听说有不少神童到社会上适应不了,还有些居然出家了。我非常是担忧,我可不想让孩子步那些神童后尘。”
辽宁10岁大学生张炘炀
年仅10岁的张炘炀是辽宁盘锦人,他参加了2005年的高考考试,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高考考试考生。随后,张炘炀以505分的成绩被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数理与信息科学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录取,创造了国内年龄最小的大学生的纪录。
成长历程:
张炘炀2岁多的时候开始识字,3个月识字1000个,5岁上小学已经识字2000个。
婴幼儿园时不喜欢睡午觉。天天中午都要强熬2个小时。父亲心疼孩子,心想不如让他上小学吧。一年级的数学几天就掌握了。小学二年级的课本也非常快掌握了。
小学一小学二年级各上了一个月,小学三年级上了四个月,小学四年级没上,小学五年级上了两个月,小学六年级完整地读完;初中一年级、初中二年级各上了半年,初中三年级上了一年;高中一年级、高中二年级没上,直接读高中三年级,听老师上了两周课,就回家自习备考,最后以505分的高考考试成绩被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录取。
爸爸评价:张炘炀智商不超常,自学能力强。
你的孩子是“神童”、“天才”、“愚童”,还是开心的普通儿童?
在神童的所指范围内,有一种状况只是指“早慧”,就是智商发育提前,像生理发育提前,事实上不见得比其他人更聪明。孔子后代,三国时的孔融就是神童,被介绍给一个官员,这个官员说:“小时聪明,大时未必聪明。”孔融应声道:“君幼时必聪明者。”看来孔融的确有的小聪明,但也没什么收获。最容易见到的神童就是早慧种类,神童没意义,长成神人才要紧。
“IQ高”的天才:所谓IQ主如果指数学能力和数据剖析能力,所以它只检查了智商的一小部分而非全部,根据IQ的考试标准,大概一个平时的理工学生的IQ也比一个历史教授要高,而作家的IQ就恐怕很可怜了,非常可能考出个弱智。所谓“天才级”的IQ,一般指IQ140以上,如此的天才其实平时得非常,最多也即使是个“人才”,处处可见,比比皆是。依据科学调查,大概是百分之一的随机分布,与民间关于“百里挑一”的直观相符合。根据这个比率,中国就有一两千万个“天才”,这意味着在高文化修养或者“成功人士”群体中几乎每人是天才。
独一无二的天才还是有些,他们就是如雷贯耳的那些创造历史的伟人,他们仿佛总是不是神童,爱因斯坦还差点儿叫人以为是愚童。天才固然有过人的才华,但真的使他们独一无二的是心灵。维特根斯坦过去讲到,收获更主要不是来自才能,而是来自伟大而纯粹的品格。这个说法有道理,历史上的伟人,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都是胸怀大事并且不计个人蝇头小利的人。对于神童最好的环境就是与其他人一样的普通环境,假如把神童的处境特殊化,不断告诉他们是神童,如此不可以进步他们的才能,只能强化他们患得患失的心态和过分关心自我的眼界。“自我”和“自我达成”都是最糟的定义,是心理和品格的陷阱,一个人假如关心自我超越关心世界,那样他不可能有收获,由于自我太渺小了,根本没什么可挖掘的。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赵汀阳
张炘炀的爸爸:最大期望是孩子可以快乐
“我期望他能顺顺利利地完成学业,身体健康,同时在性格的成长和与其他人交流、交流的能力上多加训练。”“说实话,我对孩子没太高需要,从没想过让他出人头地、以后工作有多好,只须他能快乐地度过每一天,我就非常满足了。不过,我期望他在读本科期间可以扎扎实实打基础,扩大常识面。时间就是财富,我不想由于学习影响孩子小时候的快乐,相反,期望通过爸爸妈妈的有意识培养,给孩子带来一个别有意义的快乐童年。”
专家释疑:早期教育多误区
误区1期盼孩子成“神童”
事实是:90%以上的儿童都是正常孩子。爸爸妈妈给正常的孩子定超常的规范,那结果只能等于适得其反。
误区23岁前孩子背诗识字
事实是:孩子大脑在3岁以前的记忆只不过机械记忆,爸爸妈妈常常以我们的孩子这么小就能说会道、会背诗词、会数数而骄傲,其实孩子这个时候并不理解一个词、一个数字代表的真实含义,只不过一种短期的机械记忆,假如不按期重复,就会非常快遗忘,而且这种做法并不可以增强记忆力,也就是说孩子记住的东西并不比同龄人多。等到上学后,这类所谓的优势就会遗失,他们会重新与同龄人站在同一块跑线上,以前记的东西都白学了。
误区390%以上家庭把教育与学习相提并论:孩子不到一岁就认字,不到3岁学外语,过了3岁就进培训机构
事实是:教育包含内容丰富,健康心理、愉快情绪等,都不可以用成绩衡量。早教是要让儿童培养好习惯,而不可以逼孩子掌握专门技能。
调查表明,孩子在经受过特殊“早教”将来会变得没爱心,不再了解去包容其他人。这是由于爸爸妈妈、老师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灌输常识时会有意无意地把一些成年人才有些角逐等观念强加于孩子身上。比如,都在一个班里上课,爸爸妈妈总是告诉孩子要多表现,多与老师亲近,想方法让老师喜欢自己,不要被别的孩子比下去。久而久之,互相角逐、互相争宠的观念就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导致爱心减弱、心地狭隘。其实,0~3岁的孩子除去早期的智商开发外,非智商素质的培养也是一项要紧内容,爸爸妈妈不可以把孩子某方面的技能来代替“早教”培养,一些急于求成的做法只能为孩子日后的成长埋下隐患。
误区480%以上的家庭觉得婴儿脆弱,要像对待患者一样照顾
事实是:婴儿不是患者,他们从还是胎儿的时候就有了各种能力,一出生则有72种潜能,有惊人的适应能力。如把婴儿当患者照顾,婴儿潜能就会消失。
误区5爸爸妈妈给孩子定太高的目的。很多爸爸妈妈觉得,不可以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事实是:其实生活起跑线不止一条,生活的成功也不在于儿时成绩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