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上学这个话题对于父母来讲都是比较沉重的,有的父母在发现孩子出现不想上学问题后会惊慌失措,过度放大不想上学的后果,其实如此完全是不对的,只能让孩子愈加紧急。
孩子不想上学是否心理出了问题
第一种,最容易见到的就是焦虑。焦虑就是恐惧、焦虑就是害怕、焦虑就是担忧、焦虑就是烦躁不安、焦虑就是纠结来纠结去。焦虑不是一种情绪体验,而是多种复杂的负面情绪体验,包含恐惧、害怕、纠结、心神不宁、烦躁不安、茫然不知所措。
那样,为何有的孩子学着学着就焦虑了?
重要原因是期待过高了,而实质能力却达不到他所期待的高度和标准,在实质能力和过高的规范面前,他产生了一种失落、一种冲突。这些孩子,必须要学调节我们的标准,不要把标准拟定得太高。你拟定太高,标准就会对你构成重压,标准就成为你的重压源。
第二种,就是抑郁了。人抑郁将来,人就没情绪、没热情、也没快感了。情绪,积极的情绪、特别是高涨的情绪,说得直白一点就是“热情”,它对大家行为具备推进力。抑郁常会出现热情衰退、兴趣衰退、快感衰退或者丧失,所以他就会对很多的事情不感兴趣了,包含对学习。
抑郁不只会直接影响到你的情绪状况,也会干扰你的学习状况。当学习状况不好了,就学不动了,学习成绩就往下掉了。
第三种,就是这类孩子产生了常见性的一种无价值感和无意义感。不光是对学习的意义产生怀疑了,他对活着的意义都产生怀疑了,他感觉奋斗没前途、努力没前途、活着本身就意味着无意义、无价值。所以学习也没的意思是了,不如不学了,这也是不想上学里边最容易见到的一种状况。
第四种,兴趣转移了。原先爱学习,目前喜欢打游戏、喜欢刷短视频、喜欢看互联网小说,特别是玄幻小说。兴趣转移了,兴趣不在学习上了,那他大概就不想上学了。
第五种不想上学,是来自于人际关系不佳,和老师和同学发生了冲突,发生了矛盾。最容易见到的形式是老师侮辱了他,或者是同学说了一些让他承受不了的话,然后他就不干了,他就以不上学逃避作为应付人际矛盾的方法。
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也会不想上学吗
大家不难发现,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也会不想上学。
不想上学的状况主如果集中在中学阶段,特别是初中阶段会更明显,由于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在走进青春期,他们需要承受的重压、面对的挑战也比以前更多。不少孩子在小学成绩还都挺好,但到了初中就完全适应不了。
父母特别期望孩子在学习上乃至未来的工作生活旅途上都能有所收获,期望孩子学习的过程可以比较顺利,有一些积极的兴趣喜好,有一定量的抗挫折能力,还有一定量的自控力,还有空闲管理的能力,打造友谊和处置同伴矛盾的能力等等。
预防不想上学应该从什么节点开始?孩子在不想上学什么阶段的时候,应该给孩子进行调整?
不少父母也关注到中学阶段的孩子一旦产生不想上学行为,抗拒去学校之后,再帮助他们回归学校就是举步维艰的过程了。这就等于孩子在情商能力上落下的课程不少,也已经导致了实质的问题,需要非常长的一段时间来补课。中学阶段开始调整和提高相对有的晚了,所以必须要看重小学阶段的培养。
怎么样提前知道孩子是不是有心理异常,或存在心理疾病呢
1.课堂学习状况: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常常走神,精神不振;违反课堂纪律,扰乱课堂秩序,或者上课就睡觉,下课就精神抖擞;常常迟到、早退甚至旷课。
2.作业完成状况:做作业态度变差,常常少做、漏做、字迹潦草,边做边玩,譬如平常一两个小时就能完成作业要拖到凌晨都做不完;常常抄袭作业,以应对老师检查;或者干脆抵制不做作业。
3.考试成绩状况:考试时乱答,匆匆交卷,抄袭、作弊等,考试成绩降低明显。
4.与老师、父母关系:常常和老师或者父母发生冲突,或者不想与老师、父母交流。
5.课外活动状况:课外活动参与率降低,社交活动及体育活动参与降低,用互联网或者手机时间增长,不受控,自制力变差。
6.性格上的明显变化:比如在短期内变得特别焦虑、烦躁、自闭症等,或者用身体不适等借口(但没任何实质疾病表现)来回避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