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幼儿家庭教育  幼教  学习  注意力训练  育儿新知  智力开发  家长教育心得  教育  学习动力  家庭教育帮 

你的孩子本是原创,却慢慢活成盗版

   日期:2024-09-06     来源:www.fyrzjs.com    浏览:647    
文章简介:小婚家的话:我也过去深深地为之困扰,相同的困扰,你有吗?“我的孩子没什么喜好如何解决?”有粑粑麻麻如此问过我。后来我发现,有这个问题的父母还真不少。

小婚家的话:我也过去深深地为之困扰,相同的困扰,你有吗?

“我的孩子没什么喜好如何解决?”有粑粑麻麻如此问过我。后来我发现,有这个问题的父母还真不少。因此,我决定写这篇文章。

动笔之前,我想到了两个故事,即使它们看着毫无联系。

1故事1:他没什么喜好,只喜欢一个人静静

上上世纪 80 年代,在德国的乌尔姆市,有这么一位既不活泼、也不可爱的孩子,三岁多还不会讲话,九岁时讲话还不顺畅,每讲一句话都需要经过吃力但认真的考虑。

普通男生都爱玩带有角逐性的游戏,可他都不喜欢参加。孩子喜欢玩打仗,喜欢打闹、逗乐,可他从不参与。

即使看到妹妹兴高采烈地玩着洋娃娃、小婴儿车、提桶和铲子等时,他也都静静地走开。他好像真的是个“没任何兴趣喜好的孩子”。

可这个孩子的妈妈却每每为他辩护:“他是沉静的,由于他在思索。等着吧,总有一天他会成为一个教授!”不少亲戚朋友都感到可笑,但也理解妈妈的心情。

其实,只有孩子的妈妈注意到,他常常一个人长期蹲在花园角落的灌木丛中,用手爱抚着小叶片或者凝视着匆匆跑动的蚂蚁。

每当一家人到巴伐利亚湖畔游玩时,他一直格外开心,由于,在这里能看到很多他所喜欢的自然景象。

或沿着林阴道散步,观看穿过树叶空隙的斑斑日影;或静坐着凝视湖面的粼粼碧波,晚间则凝望夜空中的闪闪星光,他总乐此不疲。

这个孩子,是爱因斯坦。

2故事2:他没什么喜好,只喜欢坐着轮椅跑步

第二个故事,从一对父子的对话开始。

有一天,儿子问:“父亲我想参加跑步比赛,怎么样?”父亲说好。于是他们一块跑完了 5 英里。

第二次,儿子又问:" 父亲你和我一块去跑马拉松,怎么样?" 父亲又说好,于是他们一块跑完了第一个马拉松。

有一天,儿子问:“父亲和我一块去参加铁人竞赛,怎么样?”铁人竞赛是最困难的比赛,需要游泳 4 公里、脚踏车 180 公里、跑步 42 公里。父亲还是说:“好,大家去参加。”

这对父子是美国著名的田径组合,爸爸叫迪克 · 霍伊特,儿子叫瑞克 · 霍伊特,他们是一对长跑健将,组成的 Team Hoyt 是马拉松、铁人赛常客。

在过去的 30 多年里,他们平均一年参加 30 个赛事,一共跑过了 3770 英里的路程,其中包含:

78 次半马拉松赛,64 次的马拉松赛, 206 次奥运标准的三项铁人赛,6 次被公认不是常人可以承受的终极三项铁人赛 ……

然而,儿子瑞克 · 霍伊特天生残疾,终生只能坐轮椅,他没什么喜好,也没条件有太多的喜好,但当他首次表露出对田径的兴趣时,父亲义无反顾地陪他坚持 30 多年。

3世间千姿百态,别局限孩子的选择

看完这两个故事,估计粑粑麻麻们也了解了,我无非是想说,孩子的喜好需要你一双慧眼去发现;孩子一表露出某种兴趣,需要你的鼓励、支持与伴随。

的确,这是两个再浅显不过的道理,可总是为人爸爸妈妈的却办不到,包含我一个人也屡屡犯了错误,才以教训示人。

其实,每一个孩子从他一出生就有着感知未知世界的冲动,刚开始是用他的嘴,再到手、脚、耳朵、双眼等,他们每成长一步都是在探索。

这种探索,某种意义上就是基于自己天然的喜好与兴趣,这个天然的兴趣,所有些孩子都是一致的。只不过后由来为天分与环境的原因,才使得不同孩子的行为表现不同、兴趣喜好不同。

我能理解,每一个爸爸妈妈都想发现孩子的独一无二到底在哪儿。这就是为何中国有个“抓周”的传统。它不就是为了探寻孩子的兴趣喜好和独一无二吗?

“抓周”在中国流传了近两千年,其实它并离谱。它在规则拟定上就局限了孩子的选择范围。无论你在孩子身边放置多少东西,但与世间的千姿百态相比,它是多么的渺小!

目前大部分爸爸妈妈都了解这个道理,因此“抓周”更多地被仪式化与娱乐化了,但最应该抛弃的游戏规则却被顽固地继承了下来。

就看看大家的周围吧,主流的儿童兴趣班,有几个偏离了“琴棋字画”的范畴? 这何尝不是一场现代式的“抓周”?孩子还有更多的选择吗?

假如孩子不喜欢这类摆在他周围的“琴棋字画”,这是不是就意味着他没喜好?

其实,这并不是孩子没喜好,是大家给他的选择太少了。亦或是大家根本就没认真去察看他其它方面的喜好。

孩子的兴趣喜好其实与爸爸妈妈试图强加的、商业主导的喜好有太多的不同。

在孩子表现出独一无二时,大家不少粑粑麻麻不但不把它当着喜好来看待,甚至怀疑我们的孩子为何这么怪。

假如你真的找不出孩子的兴趣喜好,那就用更多的时间去陪他吧,多带他们出去,多亲近大自然,多接触不一样的事物,细心地去领会,去察看,总能找到孩子的独一无二,总能发现孩子的某种冲动与喜好。即使这个喜好是只蚂蚁、一片树叶、一颗石头。

就像爱因斯坦的母亲所做的一样。

4担忧喜好太怪是多余

下面的问题是,假如大家发现了孩子的独一无二,如何去呵护、去支持他这一选择?

我家豆豆两岁多的时候,忽然间喜欢上唱《济公》,日唱夜唱,见父母唱,见外婆外公唱,见爷爷奶奶也唱,直唱得翻天覆地。到今天,我和爱人都醉《济公》。

说内心话,我感觉这首歌既不好听,也不合适孩子唱。我常常想,那样多好听的儿歌,为什么他独喜欢这一首。

我和爱人试图去改变他,给他放了不少自觉得悦耳的旋律,教了他数十首自觉得好听的歌曲。可豆豆见人一开口还是那句“鞋儿破,帽儿破”。

既然改变不了,那就跟他一块ktv,这一唱就是半年之久。忽然有一天,豆豆居然不再唱了,而且到今天不再唱。由于他有了其它更多的喜好。

到这个时候,我才了解担忧是多么的多余。

孩子的兴趣喜好有不少,变化也非常快,只须没什么风险,大家为什么要去改变他呢?为什么不陪他一块去感受那种乐趣呢?

5痴迷手游又怎么样

还有爸爸妈妈并不担忧孩子不感兴趣喜好,而是担忧孩子沉迷于某种不好的癖好。

孩子是无辜的,他并不了解我们的喜好不健康。一个爱游戏的孩子,其实与爱思索的爱因斯坦一样,他们都为我们的喜好而痴迷。

当这种痴迷到一定量,就不可以自拔。

其实,遇见这样的情况,粑粑麻麻不要太过紧张。孩子对外面的兴趣有不少,也会不断改变,重点在于,他有没机会接触到他更喜欢的东西。

我也遇见过类似的问题。我那不算调皮的儿子豆豆,也曾痴迷过《愤怒的小鸟》游戏。那种痴迷,一度让我没辙。

刚开始我规定他只能玩 10 分钟,后来干脆全方位禁止。可一旦他见到其他人手机里有这款游戏时,他就像见到了亲娘一样,总能哄着人家给他玩。

我试图培养他其它方面的喜好,譬如美术。可他除去小鸟,不画任何东西。我也给他报了围棋兴趣班,可他只让我在棋盘上用棋子摆出各类小鸟的形状,而不是去对弈。

我曾为此深深担心。但时间长了,我发现豆豆在慢慢地改变。当他看到电视上一个儿童科普节目时,那些小实验深深地吸引着他,他不断吵着要我给他重做一遍实验。

围棋学了几个月后,他天天吵着要我跟他对弈(当然总得让他赢)。他常常自豪地告诉我,他今天下围棋又得2、了(两个人对弈)。

其实孩子有了不好的癖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没机会接触到更吸引他的事物。

这个责任不在孩子,而在大家。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