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说:我最讨厌听大道理了。我一边引经据典,口沫横飞,他自岿然不动。人是杵在那里,但思绪早已经不知云游到何方了,说完该干吗干吗,一点成效没。”
“我一直努力地跟孩子讲道理,说到我脸都绿了,但他还是不听我说,只有我冲他喊时,他才会听我说。”
有人说,中国最没用的家教办法就是讲道理。真的是如此吗?讲道理没用吗?回顾一下认知疗法,孩子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不是由事情,而是由对事情的认知直接决定的,想改变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就需要改变认知,而讲道理是改变孩子不合理认知最直接的方法。所以,讲道理还是需要的,只不过需要讲究方案和办法,能让孩子爱听。
不同时期,讲道理的方法不同
五六岁前,虽然能讲些道理,但直接讲道理成效不好,可能听不知道,所以不如结合游戏、故事、体验的办法来让孩子体验道理更合适。
孩子还是要管的,方法就因人而异了。我惯常的做法是讲故事,讲完不评论也不发表任何怎么看。过会儿孩子对我说:母亲,我做得不对,我不应该像某某一样,由于他如此做伤害了某某某。如此让孩子自己想了解,将来也极少犯同样的错误了。
有一次,她不小心打碎了杯子,我当时也没怎么说,睡觉前我给她讲了个《小杯子找伙伴》的故事:有个小姑娘过生日时,母亲送给她四个可爱的小杯子当礼物,有一次,小姑娘不小心把其中一个给打碎了,到了晚上睡觉时,这三个杯子开始找它们的小伙伴,找啊找,最后在垃圾桶旁边的小垃圾袋里找到了它们的小伙伴。这三个杯子就开始哭了。小姑娘被哭声惊醒了,跑过去一看,原来是她的小杯子在哭。小姑娘也非常难过,对三个小杯子说:对不起,我把你们的小伙伴打碎了,实在对不起,将来我会愈加珍惜你们的。三个杯子原谅了小姑娘,
他们成了最好的朋友,从此将来小姑娘非常小心,尽可能不打碎东西。任何东西都是有生命的,大家要爱护它们。我家宝贝听完过了一会说:母亲,对不起,我也对杯子说:对不起,将来我会小心的。
再大些,就能慢慢讲些道理了。小学前后,是讲道理比较适合的时期。进入青春期,孩子想独立自主,展示自我的意志,又不太想听道理了,会嫌你啰唆和唠叨,还可能反驳你。此时需要掌握适合闭嘴,回到幼儿时期,引导孩子去体验道理,如此成效更好。
其实人基本是这样,譬如我,虽然能听进不认可见,但也喜欢被鼓励一定上来就批评我,也感觉不入耳。所以,何必违背心理的规律呢?
一个孩子精心画了一幅画,一个同学非常喜欢,花了50 元钱买走了。孩子回家兴冲冲地告诉母亲,母亲没先去理解和一定孩子的画很好、有价值,而是直接说孩子道德有问题,不应该卖画给同学。母亲说的话虽然不无道理,但一头冷水泼下去,孩子自然不喜欢听,就不想和母亲交流了。相反,假如母亲先和孩子推荐他的快乐,再委婉地提源于己的怎么看,那孩子是否更容易听得进来一些呢?
讲道理需要共情。
这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世界,爸爸妈妈的怎么看有道理,孩子不一样的想法可能也有道理。简单说来,就是不着急去批评孩子的问题行为,而是先去理解孩子行为中适当的方面,先一定其合理之处,如此引起共鸣,使孩子感觉爸爸妈妈是自己人,然后大家再提出建议。如此把讲道理变成交流探讨,就不会引起抵触,容易为孩子所同意。
先去倾听,让孩子说说我们的怎么看,不是装装样子,而是真的去理解一定,此后再提源于己的建议,孩子会更爱听。
维尼小知识:倘若孩子对老师不满,那样一定有我们的道理,老师也有其问题。所以讲道理的三部曲是:第一步:做孩子的自己人,站在孩子这一边,认可老师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也允许孩子发泄对于老师的不满,在家无论是什么形式都可以。第二步:情绪宣泄了之后,引导孩子去理解老师。老师水平自然有提升的空间,这也是正常的。而且毕竟学生太多,忙不过来,不可能做到完美,所以,急了,做得不当也是可以理解的。老师的本意还是为了学生好。第三步:孩子可能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下次假如怎么样怎么样做是不是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