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周三,北京将开始高考考试报名。昨日,9名在京外地父母代表及1名志愿者携带一万余名在京外地父母的签名,递交给教育部和北京教委,建议北京颁布临时手段,允许外地考生在京报名,参加2011年高考考试。同时,呼吁解决外地借读生的高考考试资格问题。有关部门已接收了父母的《呼吁书》。
公民签名九成来自己家里长
昨日,张先生等10位外地学生父母代表手持签名过万的《取消高考考试户籍限制呼吁书》和《2011年北京高考考试报名紧急建议》,先后递交给市教委和教育部,期望北京能允许广大外来人口子女在京参加高考考试。有关部门已接收了父母的《呼吁书》。
装订成厚厚一沓的《呼吁书》,蓝色封皮,以大号字体标出的“公民签名”四字,格外抢眼。到今天,签名人数已达12532人,其中有90%都是来京外地父母。
父母代表张先生说,这类签名是数十位父母几个月来在大街上寻求来的。现在,这一级建造师议已得到愈加多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包含在京就读的学生、在京工作的外地人士等等。
建议允许借读生今年报名
从今年7月开始,部分在京外地学生父母代表开始向教育部和北京教委提交建议书,到今天已上书5次。
代表中的三位非京籍高中三年级学生父母说,获悉北京2011年高招报名将于12月1日开始,并且和往年一样,仍以北京户籍为基本条件,不向任何外地户籍考生开放。他们建议北京调查颁布临时手段,允许在北京读完三年高中的非京籍学生参加高考考试报名,至于随后将使用何地试题,参加何地录取,则可另作探讨。
持续一年按期向教育部门建议
教育部今年有望启动“拟定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方法”的调查工作。在调查试点基础上,待机会成熟,将试行进城务工职员随迁子女在异地参加高考考试。
父母表示,他们的行动不只意在呼吁,也切实为改革高考考试政策提出了建议,期望能为异地高考考试的调查提供参考。虽然到今天没任何进展,但以后代表小组将持续一年,于每月月末向教育部和北京教委递交《呼吁书》,并持续寻求签名至2万个。
明年非沪籍高考考试对象“扩容”
2011年上海高考考试非沪籍考试报名对象“扩容”,两大类考生可在沪高考考试,第一大类是上海中职校计划内招收的外地应届毕业生;第二大类是考生爸爸妈妈双方长期在沪工作,爸爸妈妈工作单位经上海政府批准为政策照顾范围的,且考生是在沪就读的应届高中阶段毕业生。
有父母觉得这无疑对北京是个借鉴。
对话
“任何程度进步都值得称道”
张建党,41岁,安徽人,签名呼吁行动发起人之一,来北京16年不只买了房和车,还经营着公司。惟一让他焦虑的是,在北京某重点中学实验班上初中三年级的儿子毕业后去什么地方念书的问题。
回老家高考考试遭遇新门槛
新京报:你们何时开始组织签名的?
张建党:从今年6月开始,大家几个发起人分别在昌平、通州、海淀等地组织签名。
新京报:能说你们是上访吗?
张建党:这不是上访,大家是以公民身份,在推进教育改革中做出应有些呼吁。大家更想和主管部门当面交流提出建议,应该是推进取消高考考试户籍限制的志愿者。
新京报:你的孩子回老家高考考试,面临什么样的困难?
张建党:我来北京16年,安徽老家已经没人。孩子在北京长大念书,从没在老家待过,安徽话都听不懂,如何让他回去?这不公平啊。从2005年起,为制止高考考试移民现象,教育部颁布文件需要高考考试“学籍、户籍”双认定,虽大多数省份规定,当地生源不受“双认定”限制,但在陕西、海南等省份,对此规定则颇为严格。这类规定导致部分想回老家参加高考考试的孩子,也遭遇新的门槛。
有资本享受当地人权益
新京报:你感觉高考考试户籍限制是教育不公?
张建党:对。孩子是无辜的,爸爸妈妈可在漫长等待中争取享遭到北京户籍的优势,但孩子的教育耽误不起。作为一个打工者,我为这座城市奉献青春、汗水,而我的孩子却被排挤在受教育的大门外,你说这公平吗?北京目前有数百万非京籍的外来人口,大家已在这里生活工作了十多年、几十年,完全有资本来享受当地纳税人的权益。
新京报:你理解的教育公平是哪种?
张建党:让每一个人都能公平地享遭到公共教育资源,而不是用所谓的户籍设卡,譬如这次大家建议外地考生在北京报名,这是最起码的公平。
新京报:你我认为取消高考考试户籍限制的规范期望大吗?
张建党:我是一直抱有期望,并会坚持下去的。废除高考考试户籍限制的声音一直都存在。或许时间会非常长,但任何程度的进步都是值得称道的。
讲述
为高考考试落户选择燕郊买房
焦女性12年前从山东来京,现为北京某商场财务职员,夫妻二人均为白领,家庭收入中等。
焦女性说,2002年在北京买了房,但孩子的户口一直无法解决。“女儿新语一年级就在北京上,初中毕业后,经多方疏通,获得了在通州三中上高中的资格。眼看明年就高考考试了,孩子的成绩在年级5、,如在京高考考试,上一所很大学非常有期望。”
最令焦女性担忧的一天终于来了。不久前,老师公告新语回原籍报名。
焦女性说,新语从小到大,没走出过爸爸妈妈的视线。对于数百公里外的故乡,只有陌生。而且北京山东两地的考试考哪几科不同,课程内容不同。不只要回去报名、体检,不同的课程也要想方法补上。假如回老家,孩子不只要面对激烈的角逐,还要适应完全陌生的题目,可能只能上一个三本了。
焦女性的状况在签名父母中具备常见性。他们大多来北京10年有余,是公司白领或自己办企业打拼。其中,拥有被叫做绿卡的“北京居住证”者也不乏其人。假如不是孩子的高考考试问题,他们早已与其他北京居民无异。
浙江的王先生说,来京10多年,已买了房屋,孩子一直在北京上学,现在已上初中三年级,在哪儿高考考试的问题不能不开始考虑了。回老家考试,教程不同,高中三年都要在老家上,可让孩子一个人回去又不放心,爸爸妈妈舍弃工作又不现实;在北京考试,目前看来还没有期望。于是,这对并不富裕的夫妇只好选择在燕郊再买套房,为的就是落户,孩子将来能在离北京近点的地方参加高考考试。他们买房不是自住,更不是炒房,客观上起到了加强住房供需矛盾有哪些用途,而像他们一样选择的人不在少数。
父母建议
1.期望北京调查颁布临时手段,在高考考试报名工作中,允许在京读完三年高中的外地户籍学生参加在线报名和现场确认,随后就使用何地试题、参加何地录取,则可另作探讨。
2.建议在同一地完成三年初中教育的,无论有无该地户籍,都有平等参加该地中考、继续高中学业的权利;在同一地完成三年高中教育的,都有在该地报名参加高考考试的权利。
3.建议全国高考考试统一命题,即便按户籍录取也没有妨碍学生在居住地参加高考考试,这可作为临时性解决方法。或进一步平衡教育部直属大学在各省录取的比率,逐步达成各省份大致统一的录取比率。
部门回复
7月末
10名在京外地父母代表及2名志愿者携带4000名学生父母签名支持的《呼吁书》,递交到教育部。教育部传达室代为转交有关部门,一直没回复。
8月末
10名在京外地父母代表第三携带4000名学生父母签名支持的《呼吁书》,递交到教育部。教育部传达室代为转交有关部门,一直没回复。
9月末
12名父母代表寻求7000名学生父母签名的《呼吁书》,分别送至教育部和北京教委。有关部门接收,一直没回复。
十月末
《呼吁书》签名初次过万,10几名外地学生父母代表第三携带建议上书教育部和北京教委。此次教育部学生司有关负责人与父母进行面议并指出,要达成外地学生在常住地参加高考考试,并不是教育部一家单位所能决定,需北京及多个政府部门联合拟定政策。两家单位均接收建议材料。
11月25日
9名在京外地父母代表及1名志愿者携带签名和建议,向北京教委和教育部递交。
市教委进步规划处有关负责人倾听了父母提出的建议,表示会反映给有关部门,但未承诺做出回复。
教育部信访办员工在听取了建议后,接收了建议书,表示会尽快转给有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