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学到一个新词:诈尸式婴幼儿教育。
说一些父亲平常不管孩子,但“死”没死透,还要不时跳起来瞎指挥、唱反调、说风凉话。
最开始是一位母亲在朋友圈吐槽老公,连孩子的状况都没搞清,就跑来打乱步伐:
儿子看两小时动画片,吹笛子45分钟,老公却吐槽吹笛子太久了;给儿子批改口算题都几年了,老公见了却一脸疑惑“为何要用手机?”
这段历程瞬间戳中了一堆母亲:说的不就是我老公吗?
平常甩手掌柜,冷不丁就考察工作:“XX家孩子一岁都会走了,大家家孩子要抓紧啊!”
专挑孩子乖巧不哭的时候逗孩子,强刷存在感。孩子一哭闹,跑得影子都没了。
帮不了忙还要拖后腿:“孩子不吃青菜,你强迫他做什么?我都不喜欢吃,何况孩子……”
没盯过孩子学习,却站着说话不腰疼,满嘴“释放天性”“快乐学习”“轻松点不怎么样”。
每次训孩子他就怼,总之就是他是亲爹我是后妈:“一点小事至于冲孩子发火吗?走,跟父亲玩去!”
光看描述,都叫人窝火。
不少网友评论:这种诈尸式婴幼儿教育,还不如丧偶式婴幼儿教育。不管也罢了,还有理说其他人……
02
不如何带孩子的父亲,为何容易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教育专家?
由于在他们采集的感知材料里,养育孩子这件事比较容易:
抱着孩子在小区溜达一圈,就被过往邻居夸赞好父亲。偶尔陪孩子画画晒照片,就是朋友圈的模范父亲。
而老婆天天熬夜陪孩子做功课练琴,全是理所应当。做饭晚了一刻钟,就成了不称职。
诈尸式婴幼儿教育之所以气人,并不在于指挥失误。而是现实设定已经这样不公,父亲们却把偏见当做自己以点代面的原因。用一个局外人的冷眼旁观,去查看母亲们的劳动成就。
辛苦一天的劳动,成了没方案的蛮干;劳神费心是瞎操心,事无巨细是漏洞百出……
换做是其他人,通宵收拾的文件,领导只看个封面就批上“不合格 重写”,该是什么心情?
有人说,对如此的“诈尸”行为,就该和老婆角色换一下。
但不夸张地讲,心态没变,如此的角色互换可能更糟:要一小时干完的事,在他那里是五分钟工作量,糊弄完了等其他人整理烂摊子。
是真的太忙了吗?工作以外的零碎时间,玩手机的时间可能远多于陪孩子。
是真的不会吗?工作上的难点都能攻克,家务事用心学不可能学不会。
只须不理解不尊重还存在,所有困难的事,在他眼里都是易如反掌。而所有简单的事,对他而言,都难到抬不动手指。
一个没责任心的人,眼里没活,只有其他人的错。
03
其实有一点不能否认,父亲们说出的看法,有时的确是有道理的。
但抛下一句话就抽身事外的态度,还是叫人忍不住想怼:你行你倒是上啊!
养育孩子本身就是夫妻共商的事。都是首次做父母,凭什么派一个人见招拆招,另一个人心里明明有主意,却不愿参与进去把事做好?
更何况,爸爸的加入不止是分担,而是需要。
教育家孙云晓说,妈妈只在与孩子的亲密性上占优,爸爸在培养孩子独立性上占优。
缺少父爱的女生,很难拥有成熟自信的心态;男生则走向两种极端,易暴易怒的反叛人格,或者全无主见的“妈宝男”。
现实状况却是,在妈妈不占优势的方面,譬如培养孩子行为习惯、安抚孩子等,不少爸爸还是选择不参与、坐享其成。
“诈尸式”婴幼儿教育的新闻下有个评论:
我的爸爸放置了二十多年才想起来要教我做人,不是为我好,其实是为了满足他的中年父权缺失罢了。
我都不了解沉重的父爱是什么,比起我母亲给我的爱,他实在欠缺太多了。
孩子的生活就像一部连续剧。可连续剧漏掉了剧情,可以随时点开来补。孩子的生活是补不回的,你不看,却隔三差五跑来问演到哪儿了,其他人该怎么样回答?
假装式的伴随、事后孔明式的指导,骗的不是其他人,而是自己。
错过了那些琐碎日子,便也错过琐碎日子里的光芒。待回首时,孩子已经与你越走越远。
当惯了观众、评论员,往后未必还有机会饰演慈父。
04
大家一直对爸爸的准时出现抱有期许:好的教育就是要拼爹、有一种幸福叫做父亲罩着我。
由于父亲是每一个孩子最早看到的男士形象,是男生想要成为的模样,也是女生将来探寻伴侣的镜子。
其实爸爸的每一次开口,不论是在抱怨、替孩子开罪,还是真心实意在科普纠错,都可以从孩子的反应里发现:你的想法非常重要,你对这个家非常重要。
大家憎恶“诈尸式婴幼儿教育”,无非由于水平和数目堪忧的现身,更衬出平常沉默得太过彻底绝情。
如此的关心,为何不可以一直都在?
成长和老去的伏笔有多深,你永远不了解,只不过假如能早点了解,这世上没一种爱是理所应当,可能刚开始对彼此的缘分便能多一丝珍惜。
人这一辈子,太多纷纷扰扰,能站在身后默默伴随,相互鼓励的,只有家人。
不要让一时偷懒,成了一生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