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幼儿家庭教育  幼教  学习  注意力训练  育儿新知  智力开发  家长教育心得  教育  学习动力  家庭教育帮 

为何爸爸妈妈的焦虑毫无意义?看完这篇文章你就了解了

   日期:2025-07-09     来源:www.dzryhb.com    浏览:508    
文章简介:虽然做爸爸妈妈的一直忍不住想象孩子的将来,但在无限多的可能性中,孩子到底会有什么样的生活,是你没办法决定的。无论你如何焦虑,都不可能消除生命成长的不确定性。
为什么父母的焦虑毫无意义?看完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

虽然做爸爸妈妈的一直忍不住想象孩子的将来,但在无限多的可能性中,孩子到底会有什么样的生活,是你没办法决定的。无论你如何焦虑,都不可能消除生命成长的不确定性。

别把“野猫”当“老虎”

不少爸爸妈妈都处于过度焦虑的状况。

孩子只是一次数学考试没考好,就头皮发麻:“完了,看来他没数学天分,将来小升初、中考、高考考试可如何解决呢?数学是高考考试必考的,看来他上不了很大学了。上不了很大学,一辈子不就完了吗?”

然后半夜起床,上网搜索提升孩子数学成绩的办法,第二天一早又到处打听哪儿有好的数学培训机构,晚上就携带孩子去交钱报名了。

还有的爸爸妈妈,先是焦虑孩子说话晚,孩子会说话了,又焦虑孩子没礼貌、乱打人;孩子不打人了,又开始焦虑孩子学不会拼写;孩子会拼写了,又焦虑孩子在班上不主动发言······ 总之,前面的焦虑刚消失,后面的焦虑便接踵而至。

焦虑有益还是有害,重点在于度——焦虑程度要与事情的危险程度相匹配。老虎会吃了你,很危险;狐狸会吃你家的鸡,使你的财产遭受重大损失;野猫会偷你家的鱼,当然也是一种财产损失,但你辛苦一点儿,多打点儿鱼就弥补了。

面对这三种危险,你的焦虑水平应该和它们对你导致的威胁相匹配:对老虎产生的焦虑最多,狐狸次之,野猫最少。

我刚到美国时,过去在网上看到一个故事,有位女孩给在国内的爸爸妈妈写信说:

“父母,我在美国所有都好,近期还交了男友。他虽然只不过初中毕业,没工作,但没关系,我向同学借钱给他用,由于真爱是无价的。

他比我大19岁,对我就像对女儿一样疼爱,我非常喜欢这种感觉。他有时不高兴了会打我,但我不会怪他的,由于一直我先惹他生气的。他有不少喜好,譬如滑雪。大家上周一块去滑雪,他把我拉上了黑道,我把两条腿都摔断了。所以,我目前是躺在医院里给你们写这封信……

好了,其实前面说的都没发生,我在美国所有都好,没交男友,身体也非常不错,只不过这学期有一门功课没及格。”

显然,这位女孩是怕爸爸妈妈对她有门功课不及格大发雷霆或者过于担忧,虚构了前面那些更糟糕的场景,先吓一下爸爸妈妈,等到爸爸妈妈担忧到了极点,才说出她真的遇见的问题。

这个时候,她的爸爸妈妈一定已经发现,功课不及格这个以前他们很担忧的问题(野猫级别),与女儿生命有危险、摔断了两条腿、被老男性骗相比(老虎级别),其实算不上什么。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直会出现如此那样的问题。这类问题,有些是老虎级别,譬如,那些影响孩子健康、乃至威胁孩子生命的重大疾病和意料之外事故;有些是狐狸级别,虽然不致命,但可能显著影响孩子的将来,譬如道德品质、社交障碍、学习障碍等。

而大部分问题,只是野猫级别,从长远看并不会对孩子产生不利影响,譬如一次考试没考好,对你安排的兴趣班不感兴趣,和其他孩子在操场上打了一架……

遇见老虎级别的问题,你就应该整夜睡不着觉、心急如焚,想尽所有方法全力解决;遇见狐狸级别的问题,你就应该高度看重、仔细研究,一步一步认真解决,而那些野猫级别的问题,你当然也要应付,但完全不必彻夜不眠、大动干戈。

假如你对一些影响不大、可以逆转或者大幅减轻后果的问题,焦虑得仿佛生死攸关、前途命在此一举。这类过度焦虑,就是自找的。

02、报班不是多多益善,别忽略“机会本钱”

过度焦虑叫你用过多的资源去解决一个次要问题,从长远看得不偿失。人在过度焦虑的状况下,最易犯简单错误。

我儿子今年6岁,父母在一块聊得最多的就是给孩子报什么辅导班。

“6岁之前是学外语的第一敏锐期,需要要早点儿开始啊。听说× ×培训机构的外教很好,一块报吧。”

“目前小学都有需要,人学时需要认识100个字,会做10以内的加减法。幼小衔接需要要做啊,一块拼个班吧。”

“奥数要从娃娃抓起,以后小升初的时候可以加分。孩子假如能在奥数比赛中获奖,所有牛校(顶尖的重点学校)都抢着要。去报一个吧。”

这个时候,我通常都是使大伙扫兴的那个,这个也不报,那个也不学。于是,就有父母来劝我:“孩子反正有空闲,闲着也是闲着,多学点东西,艺多不压身,又不损失什么,对不对?”

还真不对。孩子损失了其他选择的机会,付出了机会本钱。机会本钱(Opportunity cosplayt)是一个经济学定义,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要舍弃的其他东西的最大价值。

通常来讲,成年人就算不了解机会本钱这个定义,在做选择时也会本能地考虑机会本钱。

譬如,有人向你求爱、你会想一想其他潜在的追求者,把他们细细比较一番;你去找工作,收到一家企业的offer,还要再等等,看看还有没其他公司想聘用你;更不需要说假如你投资,无论是买股票还是买房,你都了解,这笔钱买了这个股票或者这套房屋,就不可以买那个股票或者那套房屋,所以需要小心选择。

可是一到婴幼儿教育这件事上,爸爸妈妈就没那样理性了。英语、识字、数学,什么无关紧要?还有手工(训练动手能力)、钢琴(同意音乐熏陶,还顺便提高数学能力)、少儿编程(那可是将来非常重要的技能)……·不都要学吗?

可你想过没,对孩子成长有益的东西不少,但孩子的时间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什么是非常重要的?

爸爸妈妈的注意力总是都集中在那些能量化的常识学习上,譬如英语单词量、识字量、数学题,而忽略了那些没办法量化的能力的培养,譬如自主性、社交能力、创造力等。

但从长远看,决定孩子一生收获的到底是什么?自主性、社交能力、创造力有哪些用途,至少不比书本常识和考试能力有哪些用途小,而这类能力的培养也需要时间和机会。

孩子本来可以用上辅导班的时间自由玩耍,父母眼中的“瞎玩”,其实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除去可以培养孩子的探索能力以外,非常重要的是能训练孩子自主选择的能力,让孩子慢慢掌握自己做决定。假如一个孩子整天被父母安排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又要听老师指挥,如何可能进步源于己做决定的能力呢?

假如孩子用这类时间在操场上、公园里和小伙伴一块瞎玩,那就更好了,既能够训练社交能力,又可以提升身体素质。就算就是发呆,更不是在费时,而是在静修创造力,由于人发呆时大脑并非就关机休息了,而是启动了“默认模式互联网”,这个“互联网”正是创造力的来源。

对孩子将来的过度焦虑,使父母对各种机会的实质本钱和真实收益没办法做出理性判断。

为何父母在投资、求职的时候都能考虑机会本钱,一到孩子教育的问题上就对各种“能力提高机会”丧失了抵抗力,忽视了机会本钱呢?根本缘由就是对孩子将来的过度焦虑,使他们对各种机会的实质本钱和真实收益没办法做出理性判断。

03、可以互相比较,不可以一概而论

我儿子上婴幼儿园时,一位同班小朋友的父母对我说:“我也想根据你讲的办法婴幼儿教育,可是不可以啊。我家孩子太差了,没一点儿竞争优势,不给他补课如何行呢?”

这个小朋友我也认识——很鬼灵精怪,我非常奇怪她的父母为什么会说她太差:“她如何太差了?我感觉不比其他人差啊。”

这位父母掏出手机,一边说一边划拉着手机屏幕给我看:“你看看,这是她们班一个孩子画的画,多生动!大家家孩子目前只能画圈圈!这是她们班一个孩子写的日记,人家孩子都会写这么多字了,可我家孩子目前只能写我们的名字!还有这个视频,你听听,和她一块学钢琴的孩子弹的,才5岁巳经弹得这么好了。我家孩子呢?一叫她上钢琴课就像要杀了她似的!”

“你说的仿佛不是同一个孩子吧?你让我们的孩子和画画最好的孩子比画画,写字最好的孩子比写字,弹钢琴最好的孩子比弹钢琴,当然感觉我们的孩子不可以啦。”

“不这么比还如何比?!难道和不会画画的比画画、不会写字的比写字、不会弹钢琴的比弹钢琴吗?那不成了阿Q了吗?”

“当然不可以那样比,你得和大多数人比啊。”

这位父母就是有取样偏差的错误,也就是一概而论。她在找老公时,不会拿我们的老公和马云比财富、和金城武比面貌、和爱因斯坦比IQ、和C罗比身材,由于理智的人都了解,那不代表平均水平。

但有了微信之后就不同了。在班级群里发孩子画的,一定是那些画画特别好的孩子的父母。假如一个班40个学生,有4个父母发了,那也才占班级人数的10%,但你一天看到4个孩子画的非常好看的画,还能沉得住气吗?

要了解,这不是艺术学校那些遥远的天才们画的画,都是孩子的同班同学啊。这个时候,你早忘了那只不过班上画得最好的10%的尖子,而错把它当成是全班的平均水平了。


更糟糕的是,爸爸妈妈还特别容易把不同孩子的优点集合到一块,成为传闻中的“其他人家的孩子”。

“其他人家的孩子”是一个和梦中情人、白马王子一样,虚构出来的人物。你在买车时不会需要既要有德国车的安全,又要有日本车的省油,还要有美国车的宽敞,最后还要是国产车的价格。


但到一说到孩子,却理直气壮地今天拿他的成绩和学习尖子比,明天拿他的身体和运动尖子比,后天拿他的情绪和“乖”孩子们比。要了解,这世界上除去“我的孩子”,就全是“其他人家的孩子”,这等于要让孩子一个人打赢全世界。这公平吗?孩子受得了吗?

这也是取样偏差的错误,把虚构出来的人物当成了真的的样本。

这类错误,你在找老公或者买车的时候不会犯,为何在孩子身上就会犯呢?

由于你太焦虑了,过于担忧那些“素质”、指标对孩子的影响。你对孩子的将来过度焦虑时,会反复检查孩子的各项指标,宁愿往上比过了头,也不可以往下比松了劲。

但这类指标并不会决定孩子的生死,大多数指标甚至都不会对孩子的将来导致重大影响,如此不客观、不准确的比较,只能叫你过多地注意那些其实根本没那样要紧的事情,给孩子带来没办法承受的重压,对孩子的成长毫无裨益。

04、孩子的大多数缺点,都符合心理进步的规律

有的父母的焦虑倒不是来自年代,他们的心态比较开放,不和其他人比较,没必须要让孩子出人头地或者达到爸爸妈妈的预设目的的想法,可他们仍然焦虑。为何呢?让大家来听听这类父母的心里话。

抱怨叛逆:“我真是受不了这孩子了!超出我能忍受的极限了。我就没见过这么叛逆、这么能闹腾的孩子!我叫他往东,他必须要往西;我叫他赶鸭,他必须要撵鸡;叫他刷牙、洗澡,不做;叫他讲礼貌,不讲;不许他吃零食,他偷偷吃;不许他看电视,他偷偷窥。目前连撒谎都掌握了,明明偷吃了薯片,还在口里嚼呢,还面不改色地说‘我没吃啊’。我真是担忧啊,如此下去如何得了啊!”

抱怨不喜欢学习:“唉,我家孩子,一点儿毅力都没。见到什么都有兴趣,什么兴趣都过不了三天。婴幼儿园门口有人招学围棋、学武术的,都要报,报了之后学了一两次就不想去了。我一个人给他找了个特可靠的钢琴老师,到家来教他,也不可以。每次就像钢琴凳上有钉子一样,屁股无论怎么样坐不住,又哭又闹。

唯一最有兴趣的就是打游戏,手机、iPad,逮到什么玩什么,夺也夺不下来。这以后上学了,一定是不做作业、只打游戏,难道也要把他送去电击治上网成瘾吗?我想着孩子在那里被电得死去活来就害怕啊!”

抱怨性格太内向:“我家孩子是否太内向了?以前非常活泼啊,2岁将来反而内向了。他明明认识这个小朋友,都走到人家旁边了,可就是不和人家打招呼;都拿起人家的乐高中一年级起玩了,可就是不敢和人家说句话。这可如何解决哪?内向的孩子多吃亏啊!”

这类爸爸妈妈是由于对孩子的表现不认可而焦虑,想管孩子又不了解怎么样管。

你不只不需要焦虑,还应该恭喜自己:孩子是我亲生的,不是机器生活的!

请你想象一下,假如孩子3岁就能捧着《唐诗三百首》反复吟诵,4岁就坐在桌前做数学题;你给他报兴趣班,他就欢天喜地地练到钢琴五级、围棋九段;你让他洗澡、刷牙,他就洗澡、刷牙;你让他不吃薯片,他就不吃薯片······那你生的还是人类孩子吗?

其实,这类貌似非常紧急的“缺点”,并非孩子的问题,而是父母不知道孩子社会性进步的规律。

对于一两岁、两三岁的孩子来讲,在一块不交流、各玩各的并非由于孩子性格内向,而是这一年龄段的正常表现,进步心理学称其为“平行游戏阶段”,是从单独游戏到社交类游戏的过渡。

再过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孩子开始和小朋友交流了:“你有红色的乐高吗?我需要1个。”或者“大家一块儿搭坦克吧。”爸爸妈妈的不少担忧,或者爸爸妈妈眼中的孩子的缺点,不少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大可不必杞人忧天。

再譬如撒谎。
2~4岁的孩子,语言能力飞速发展,喜欢在各种情境用语言,但他们还分不清什么是事实、什么是想象。所以,当母亲看见孩子吃薯片而孩子说“我没吃”时,并非孩子在撒谎,而更可能是在想:“糟了,我期望母亲没看见我在吃薯片。”于是就冲口而出:“我没吃薯片。”


孩子并非要故意骗你,而只不过在表达我们的愿望。再过一段时间,他就不会说这种“谎”了——他就会说更能自圆其说、更难揭穿的“谎”了——你应该暗自庆幸,由于这说明孩子的社会认知能力提高了,能猜到其他人的想法,开始和你进行道高中一年级尺、魔高中一年级丈的智商竞赛了。


我当然不是鼓励、放纵孩子撒谎,只不过想劝慰各位爸爸妈妈,天底下没从来不撒谎的孩子。特别在孩子心理进步的早期,撒谎是正常的,由于孩子自己都不了解自己在撒谎。

05、孩子就应该不理性、非常贪玩

儿童的大脑发育有个特征,主管情绪的那部分进步得非常快,所以孩子喜怒哀乐各种情绪一点儿不少,但主管理智(理性剖析、决策、抑制冲动)的那部分进步非常慢,要到20岁将来才发育成熟。

所以孩子不听爸爸妈妈讲道理非常正常,由于他听不懂,而不是由于他要和你对着干。就像假如霍金给我讲天体物理,我也听不懂一样,并非我不好学,更不是我故意要惹霍金生气,而是我能力达不到。

同样的,孩子做事莫名其妙、蛮不讲理、撒泼耍赖、偷懒贪玩,不是由于他本性顽劣,更不是要故意和你对着干,而是由于他的理智脑还没发育成熟,没能力对各种冲动进行衡量和抑制。需要多大岁数的孩子严谨自律、懂事讲理,和孩子刚掌握走路就需要他完成5公里越野一样,都是适得其反,风险很大。

别说多大岁数的孩子,就是十多大岁数、二十多大岁数的青年,仍然会头脑发热、冲动莽撞,做出各种蠢事。作为爸爸妈妈,考验你耐心的日子还在后头呢。

第二,孩子其实是最爱学习的,由于人类是最依靠学习的一种动物。

人类不像小马,生下来就会跑,也不像小老鼠,出生一周就能自己找吃的。人类的孩子生下来只能吃奶、哭和睡觉。人类最主要的存活优势——强大的大脑,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发育成熟,而学习是促进大脑发育的必要方法。所以,人类大脑天生就进化得很鼓励学习。

既然进化鼓励学习,就应该让大家很喜欢学习才对,为何今天一说起学习,孩子的第一反应是“学习是苦差事”呢?由于学习的方法改变了。

大脑的学习技巧是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进步出来的,主如果为知道决几万年前老祖宗日常的实质问题,譬如狩猎、采集、求偶、生育,而不是目前的写字、编程、弹钢琴、学英语。

所以但凡与远古时期生活方法有关的问题,大脑就比较喜欢,也就是孩子们喜欢玩的东西,譬如爬树、游泳、扔石子、玩泥巴、过家家、玩打仗游戏,还有傻乎乎的、仿佛毫无目的地到处疯跑——这类其实都是在学习怎么办远古时期作为一个成年人要面对的问题。

从进化的角度看,学习的本质就是学会必要的存活方法。

孩子的玩可不是费时,他们是在演练以后可能需要的存活技能——有些和人际交往有关,有些和运动能力有关,还有些其实是在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呢,譬如叠纸飞机、把床当成堡垒玩打仗游戏,乃至拆遥控器、把家的拖鞋统统扔到装满水的浴缸里······就在这瞎玩、乱玩的过程中,他们的大脑在飞速发育,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体系在迅速地搭建。

孩子喜欢玩,不喜欢学习,并非由于他们调皮、顽劣、不自律,而是由于人类天生不喜欢坐在课堂里的单调的学习技巧,大脑也不习惯这类跟远古存活毫无关系的常识,譬如大家大多数人对于大于1万的数字没定义,就是由于在远古时期,极少会遇见大于1万的数目。

06、大家不必改正孩子所有些缺点

你可以想一想,在孩子惹得你头大的那些问题里,是否看到了你一个人的影子?

我的孩子做作业拖延时,我就想起我一个人,在写这本书时也是各种拖延;孩子在弹钢琴遇见一个挫折就要舍弃时,我就想起我一个人,在研究中遇见一个妨碍就随便舍弃了;孩子在大家不给他买玩具而哭闹时,我就想起我一个人,为了多年前未达成的一个心愿,到今天耿耿于怀·····

不同只不过在于,我比孩子的能力更强,所以他遇见的那些困难,在我看来可以易如反掌地解决。

“不就这么点儿作业吗?快点做完了就能睡觉了!”

“这一段钢琴是有点儿难,但再多练一个小时,你一定可以拿下,一小时的功夫你都下不了吗?”

“一个玩具就哭闹成如此,你还有没出息?”

假如有了如此的念头,我就没办法同意他的这类行为,感觉他不勤奋、没毅力、没出息。当我遇见写书、研究这类问题时,我不会这么责怪自己,却没想到,作业、钢琴、玩具对于孩子的挫折,一点儿不比写书、研究、旧日遗憾对我的挑战小。假如我可以随便地原凉自己,为何不可以原谅孩子呢?

当然,接纳孩子的缺点,不等于无需帮助他改正。


看看自己吧。譬如我,确实不够勤奋,不够自律,也不好强,但那又如何呢?我依旧娶了一个好老婆,有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有一份自己喜欢、很有趣的事业,既能帮助其他人,又能支撑家庭。

我需要改正所有缺点吗?那是否会也失去了我的优点呢?诚然,假如我把那些缺点都改正了,我的生活会是另外一个样子。但,那肯定就是我更想要的生活吗?

假如我对我们的生活认可,又为何要强迫孩子改正所有些缺点呢?何况,不许孩子拖延、做白日梦,是否会也遏制了他的创造力呢?必须要孩子不停地努力、奋斗,是否会损害了他内在价值观的自发成长呢?


归根到底,孩子和你一样,有缺点是正常的。你不会有完美的生活,也就不应该奢望有完美的孩子。孩子有如此那样的缺点,一方面,这是大自然的奇妙设计。但更要紧的是,他是你亲生的。

07、把孩子视为“薛定谔的狗”

孩子长大后,或许成为销售狗、程序狗、护士狗,或许成为科研狗、培训狗、创业狗。他们逐步历程过高中狗、大学狗、考研狗,有的是生物狗、化学狗,有的是历史狗、漫画狗,都要做一段时间的单身狗,大多数会变成养家狗。假如幸运的话,都是房贷狗。

但你的孩子会到底成为哪款狗,你也不了解,就像薛定谔的猫——

邪恶的物理学家薛定谔想象出一只充满暗黑能量的盒子,里面关了一只无辜的猫。这只盒子里有放射性元素,有一半的或许会触发一个机关,把猫杀死。这只猫目前到底是死的、还是活的呢?

不了解。假如必须要问,答案是“既不活也不死”,或者说“既活又死”。

但假如你打开黑盒子,你会看到这只猫要么是活的,要么是死的。换句话说,假如你不去碰(察看)这只猫,它有两种可能性同时存在,但假如你去碰(察看)它,它的状况就坍缩为一个了。

这个怪异的思想实验,是薛定谔(奥地利物理学者)想出来挤兑他的学术对手玻尔(丹麦物理学家)的。以玻尔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觉得,世界在本质上是不确定的,所有都是多种可能状况的叠加,在观测时才会坍缩为一个状况。

譬如,一个微观粒子的确切地方并非固定的,而是以肯定的概率函数分布在空间中,也就是说,它目前“既在这里,又在那里”,只是在这里和那里的概率可能不同。当人类观测它时,它就根据概率掉到某一个确切的地方,叫人类可以看见。

假如你没听了解,没关系,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正如玻尔自己所说:“假如有哪个声称了解量子力学,那他肯定不知道。”

其实婴幼儿教育也和量子力学一样神奇。当孩子呱呱落地时,一无所知,一无所能,如何就慢慢长成了那个淘气鬼?如何就在脑子里装进了那样多稀奇古怪的东西?如何就变成了一个稳重、负责、努力、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我常常感觉,假如有哪个声称了解了婴幼儿教育,那他肯定不知道。

薛定谔的狗,就是婴幼儿教育中最神奇的一点——你的孩子有无限的可能性,成为各种狗。也就是说,你有孩子目前是各种“狗态”的叠加。但,伴随时间推移,他身上那无限多种狗态,天天都会坍缩无限多倍。最后,他只能成为一种狗。当然,他也会成为一条“斜杠狗”(斜杠年轻人,拥有多种职业或多元身份的人)。

以上翻译成人话就是:你的孩子有无限多种可能的生活,但这各种可能性天天都在降维、合并,最后在日常,他只能走一条生活的道路。

童年期的孩子,就像微观粒子一样,在本质上就是不确定的。这个不确定性,当然会引起你的焦虑,这无可厚非。可是请勿忘了,你要面对的问题,只不过一个薛定谔的狗,而不是薛定谔的猫。

薛定谔的猫要面对的,是生死问题。孩子得了重病,或者吸毒、滥交、加入黑社会,这个时候不确定的是他能否正常地活下去,你应该焦虑得日夜睡不着觉。

薛定谔的狗要面对的,只不过方向问题。他到底是学文科还是学理科?一个男生,不喜欢金融、计算机,却喜欢画画、念书如何解决?他为何就喜欢那样平庸的一个女生,哪儿比得上我安排的那几个白富美?

这类问题都不影响别人生的本质。文科狗和理科狗,或许一类狗比另一类狗的前途更远大,可哪类狗都可以活出精彩生活;金融狗、IT狗和美术狗、编辑狗,统计数字能显示哪一类狗可以吃到更多的肉骨头,可每一种职业都可以带来乐趣和收获感。

哪一种更好?真的非常难讲。或许在你的眼中,猎犬就是比哈巴狗好,黑狗就是比白狗好,可是你的狗年出生的孩子或许不这么想。或许到最后你会发现,无论哪一种生活,都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欢乐。这类选择,远没你想象得那样沉重。

更何况,不管你如何焦虑,你都不可能消除生命成长的不确定性。人类的观测并不可以决定粒子在哪儿,你的教养也不可以完全决定孩子的将来。那样,为何不拥抱这个不确定性呢?

现代社会充满机会,几乎每一个人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进步。以前你的选择很有限,你做的包子村里的人不喜欢吃,你开餐馆就会饿死;你写的文章乡试的主考官不喜欢,你就得回家种田。目前网络把所有人都连接起来,你比较容易就能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同好。以前那些不可能存在的机会,正在源源不断地涌现。

孩子做的事情,只须有一千个人喜欢,每一个人每年想付五百元购买他的服务,他就能过上非常不错的日子,而在信息互联年代,找到一千个人一点儿也不困难。

所以,请放下让孩子去做一只薛定谔的狗。让他去体验探索未知世界的惊奇,让他去感受在不断地试错与校正中健全自我的骄傲。每一次体验,都是无限多种可能性的一次坍缩。

既然没办法预设孩子的将来,那就用开放的心态拥抱这个不确定的将来吧。你失去的是担忧孩子偏离你设计的生活的道路的焦虑,得到的将是孩子自己开创将来的惊喜。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